最近几年,借着项目机会,结识了几十家国内重点型号研制企业的CIO和规划负责人,对于PLM国产化替代的心态可分为以下几种:
激进派:长痛不如短痛,认为只要技术上可以,就当应替尽替,,晚一天替换相应的就是成本的增加。 但他们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支持,受制于内部的经费配额、计划周期以及外部市场的信心。
保守派:除非市场上有比较成熟的国产软件并有一定的实践,否则不会推动此事,毕竟保障型号任务的运转是第一要求,“替代”这事情有很多弹性空间。
犹豫派:已经开始论证,甚至资金支持和市场调研已有雏形,但迟迟不能启动。国外软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,国内软件又都是王婆卖瓜,敢直面POC的没有几家。迫不得已时,在某大项目中做一点国产化实践,但无法推广至更广范围。
回避派:认为此事不是信息化或者数字化能决定的,在国产化替代方面,更愿意去解决“硬件”而非“软件”问题。
反对派:认为意义不大,工具无法替代的情况下,替换管理系统的意义何在?
无论哪一派,关于国产化替代的背景及必要性,业界已经聊了很多,从论证到技术路线也很清晰,但是为什么在国外打压,国内政策驱动下,国产厂商奋楫扬帆,积极派却依然不是主流?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原因占主导:
国产PLM确实存在不成熟、不稳定、一些核心特性缺失或者较弱的短板,因此用户很难退而求其次,即使有政策牵引。特别是有的客户接触到的国有厂商,在前几年只是国外产品的代理商,摇身一变就成了具有商务竞争力但技术能力不足的国产供应商。
国产PLM质量参差不齐,起步早的架构差,起步晚的特性少,熟悉业务的没有产品,看起来不错的感觉案例不够。总之,总能找到否决项,但没有一个非此不可项。
历史数据和原有功能如何延续、继承?过去,甲方基于成本、乙方基于利润,在“少采购标准模块,多用定制服务”策略上是一致的。但这种模式让数据迁移变得异常复杂,很多时候除了原有厂商的特定技术人员外,没有其他人了解数据逻辑。
那么,面对这些困难和风险,如何在产品不成熟的条件下,进行PLM国产化替换,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。
从能力的视角,谈PLM国产化替代
上一期我们分享了PLM的八大工程能力,其中提到了PLM能力。如果从能力的视角来看国产化替代,我们所说的替代到底是在更新“软件”或者“功能”,还是要获取PLM能力?当然是后者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,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梳理:
重新规划PLM能力而非系统功能,按照八大PLM工程能力进行梳理,形成PLM能力域和能力清单,建议用一些架构方法论来做;
将已有的PLM功能与清单对照,审视这些功能,去除冗余、无用功能,凡是不服务于能力清单的功能要敢于放弃。留下的功能及相关数据,是未来需要进行数据迁移范围,这会大大简化、降低数据内容。
以八大工程能力及清单评价供应商产品的能力,哪些具备,哪些不具备但具有支持能力,哪些不具备但支持扩展、二开能力。眼光放长远,用一份脱胎于国际大厂的PLM功能清单去对比国产PLM系统多少有些勉强和不公平,不妨从能力来看。
通过“能力”选择成长“平台”
PLM国产化替代不止是个技术行为,同样是个选择未来的重大决策。区别于过去通过“功能”选择成熟“系统”,现在通过“能力”选择成长的“平台”,尽快起步,拥抱变化。
选择一个支持PLM能力长期迭代的优秀平台和供应商,可能就是有效替换的开始。这至少包括:
对此,易立德提供了可靠可行,且已被验证的替代策略,具体如下图所示:

PLM数据迁移示意
易立德同样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eRDCloud,并且基于统一架构构建了需求管理、产品数据管理、工艺管理、项目管理等可分可和的PLM应用。

基于统一平台的PLM应用构建
关于“PLM如何面向能力,面向行业”,请关注易立德行业漫谈栏目,关注更多PLM行业策略详解。
往期回顾:PLM的八大工程能力,如何实践落地?